左右滑動 :
shift key+mouse scroll滾輪/ mouse middle button按一下

- 注釋顯示 / 隱藏
  
- 日 / 夜 照明
  
回總目
記錄閱讀位置

文心雕龍南朝梁 通事舍人 劉勰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 - 502間。全書共十卷,五十篇原分上、下部,各廿五篇,以孔子思想爲軸,經綸創作原理 ,浹洽齊梁時代及自先秦以來的文學成果,總結成一套影響中國文學創作的重要見解。

原道第一

文之爲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爲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文的意涵重大,與天地並生,爲甚麼這樣說呢?從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現了兩塊圓玉似的日月,顯示出天上光輝燦爛的景象;同時,一片錦繡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條理分明的地形。這些都是自然規律產生的文采。天上看到光輝的景象,地上看到絢麗的風光;天地確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構成了宇宙間的兩種主體。後來出現鍾聚着聰明才智的人類,就和大地並稱爲三才。人是宇宙間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出語言來;有了語言,就會有文章:這是自然的道理。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以外其他事物,無論是動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龍和鳳以美麗的鱗羽,表現出吉祥的徵兆;虎和豹以動人的皮毛,而構成壯麗的雄姿。雲霞的彩色,比畫師的點染還美妙;草木的花朵,也並不依靠匠人來加工。這些都不是外加的裝飾,而是它們本身自然形成的。還有林木的孔竅因風而發出聲響,好像竽瑟和鳴;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韻,好像磬鐘齊奏。所以,只要有形體就會有文采,有聲音就會有節奏。這些沒有意識的東西,都有濃郁的文采;那麼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沒有文章呢?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讚神明,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人類文化的開端,始於宇宙起源的時候。深刻地闡明這個微妙的道理,最早是易經中的卦象。伏犧首先畫了象卦,孔子最後寫了十翼;而對兩卦,孔子特地寫了文言。可見言論必須有文采,這是宇宙的基本精神!至於黃河有龍獻圖,從而分立出八卦;洛水有龜獻書,從而醞釀出九疇;還有玉版上刻了金字,綠簡上寫着紅字等有實有華的東西出現,這些是由誰主導的呢?也不過是自然之理罷了。

自鳥迹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所被,英華曰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羣言。至若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啟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自從用鳥跡般的古字代替了結繩記事的辦法,文字的作用便發揮起來。神農、伏犧的事跡,記載在三墳裏邊;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那些文章就無法追究了。唐堯、虞舜的時候,作品越來越多。大舜作歌,已是抒寫自己的情志了;伯益和后稷的建議,也下開章奏的風氣。夏朝興起,事業宏偉,各種工作都上了軌道,受到歌頌,功德也更加巨大。到了商代和周代,文章逐漸發展;由於詩經的影響所及,好作品逐日增新。周文王被殷帝拘留的時候,寫成了易經卦爻辭;它如玉石的花紋,含蓄而豐富;精確的內容,堅實而深刻。後來周公多才多藝,繼續文王的事業,他自己寫詩,並輯錄周頌,對各種作品進行修改潤色。到了孔子,繼承過去的聖人,卻又超過了他們。他整理六經,正如在音樂上集各種樂器聲音之大成似的。他提煉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成美妙的文字;他的教化可以遠及千里之外,他的道德學問可以流傳到萬代之後。他寫下天地間的光輝事物,啟發了世人的聰明才智。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從伏犧到孔子,前者開創,後者加以發揮,都是根據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來進行著作,鑽研精深的道理來從事教育。他們效法河圖和洛書用蓍草和龜甲來占卜,觀察天文以窮究各種變化,學習過去的典籍來完成教化;然後才能治理國家,制定出恆久的根本大法,發展各種事業,使文辭義理發揮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聖人來表達在文章裏邊,聖人通過文章來闡明自然之道;到處都行得通而沒有阻礙,天天可以運用而不覺得貧乏。周易·繫辭裏說:能夠鼓動天下的,主要在於文辭。文辭之所以能夠鼓動天下,就因爲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贊曰:
道心惟微,神理設教。
光采元聖,炳耀仁孝。
龍圖獻體,龜書呈貌。
天文斯觀,民胥以效。


總結:
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應根據這種精妙的道理來從事教育。古代聖人使這些道理發出光芒,也使倫理道德獲得了宣揚。這是由於最早有了黃河裏的龍獻出了圖,洛水裏的龜獻出了書。因此,在觀察天文的同時,也該學習人文來完成教育。


原道文心雕龍的第一篇。本篇主要論述劉勰對文學的基本觀點:文原於道。是本,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於自然之道。所謂自然之道,劉勰是用以指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他認爲日月山川、龍鳳虎豹、雲霞草木,從物到人,都是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則有其自然形成之美。這種自然美,劉勰叫做道之文。從這種觀點出發,劉勰主張文學作品應有動人的文采,強調藝術技巧;但又反對當時過分雕琢的形式主義創作傾向,因爲這樣的作品違反了自然之道。這就是劉勰論文要首標原道的主要原因。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自然之道。劉勰從天地萬物都有文采,說到人必然有;所有萬物的文采,都不是人爲的、外加的,而是客觀事物自然形成的。

第二部分從人類之的起源,講到孔子的集人類文化之大成。人類文化起源於勞動,劉勰不可能認識到這點,而採用古代種種不可信的傳說,這是他的局限。對孔子的作用也評價太高。

第三部分論自然之道的關係。劉勰認爲,古代聖人是根據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來寫文章,自然之道是通過古代聖人的文章得到闡明的。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起到鼓動天下的巨大作用。

徵聖第二

夫作者曰聖,述者曰明。陶鑄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則聖人之情,見乎文辭矣。先王聖化,布在方冊,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是以遠稱唐世,則煥乎爲盛;近褒周代,則郁哉可從:此政化貴文之徵也。鄭伯入陳,以文辭爲功;宋置折俎,以多文舉禮:此事跡貴文之徵也。褒美子產,則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論君子,則云情慾信,辭欲巧:此修身貴文之徵也。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所謂,就是能夠獨立創造的人;所謂,就是能夠繼承闡發聖人學說的人。用述作來培養人的性情,古代聖賢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孔子的學生說:孔子的著作是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說,在這些著作裏,是表達了孔子的某些意見或主張的。古代聖王的教訓,在古書上記載着;孔子的言行,都充分表現在他的教導人的言論裏。所以,對較遠的,孔子稱讚過唐堯之世,說那時的文化興盛煥發;對較近的,他讚美過周代,說那時的文化豐富多采,值得效法。這些都是政治教化方面以文爲貴的例證。春秋時鄭國攻入陳國,在對待晉國的責問中,鄭國子產因爲善於辭令而立下功勞。宋國曾用最隆重的宴會招待賓客,由於談話富有文采,孔子特使弟子記錄下來。這些都是事業方面以文爲貴的例證。孔子讚揚子產,說他不僅能用語言來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還能用文采把語言修飾得恰如其份。孔子談到一般有才德的人時,就說情感應該真實,文辭應該巧妙。這些都是個人修養方面以文爲貴的例證。由此可見,思想要充實而語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誠而文辭要巧妙:這就是寫作的基本法則。

夫鑒周日月,妙極機神;文成規矩,思合符契。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邠詩聯章以積句,儒行縟說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書契決斷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離,此明理以立體也。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適會,徵之周孔,則文有師矣。


聖人能夠全面考察自然萬物,並深入到其中精深奧妙的地方去;這樣才能寫成堪稱楷模的文章,其表達的思想也才能與客觀事物相吻合。聖人的著作有時用較少的語言來表達其主要思想,有時用較多的文辭來詳盡地抒發情意;有時用明白的道理來建立文章的主體,有時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顯示文章的作用。如像春秋就常用極少的文字來讚揚或批評,禮記裏常用輕的喪服來概括重的喪服曾子問:這就是用較少的語言來表達主要思想的例子。又如詩經·豳風·七月是用許多章句聯結成篇的,禮記·儒行也常用複雜的敘述和豐富的辭句:這就是用較多的文辭來詳盡地抒發情意的例子。此外,有的文章講得像卦所說的那樣決斷乾脆,有的文章寫得像卦所說的那樣清楚透徹:這就是用明白的道理來建立文章主體的例子。還有周易中的四種卦象,道理精深,意義曲折;春秋所運用的五種記事條例,也常是文辭微妙,意義宛轉:這就是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顯示文章作用的例子。根據上述可知:各種文章在表現手法上,有洋與略、隱與顯的區別;所以寫文章時,或壓縮、或加詳,要隨不同的時機而定;寫作上的千變萬化,要適應不同的具體情況。所有這些,如果以周公、孔子的文章做標準,那麼在寫作上就算找到老師了。

是以論文必徵於聖,窺聖必宗於經。辨物正言,斷辭則備辭尚體要,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顏闔以爲:仲尼飾羽而畫,徒事華辭。雖欲訾聖,弗可得已。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天道難聞,猶或鑽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若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


所以劉向談論文章,一定要以聖人作標準來檢驗;匡衡上書勸學,一定要以經書爲根據。周易·繫辭說:辨明事物並給以恰當的說明,有了明確的辭句就可以充分表達了。尚書·畢命說:文辭應該抓住要點,不應該一味追求奇異。由此可見,必須有恰當的說明才能表達出文章的論點,必須抓住要點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辭采。倘能這樣安排文辭,就能避免單純追求奇異的毛病;這樣建立起來的論點,也就能得到辭句明確的益處了。那麼即使內容精深曲折,但不會影響到它說明的恰當;雖然文辭微妙宛轉,但不會妨害它能抓住要點。文章要抓住要點和辭句寫得微妙並無矛盾,說明的恰當和內容的精深也可同時並存。這些情形,在聖人的文章裏都可以看到。顏闔說:孔子好比在已有自然文采的羽毛上再加裝飾似的,只追求華麗的辭藻。雖然顏闔想藉此來指責聖人,但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因爲聖人的文章是既雅正又華麗,本來就是兼有動人的文采和充實的內容的。自然之道本來是不易弄懂的,尚且有人去鑽研它;文章是顯而易見的東西,爲甚麼不好好加以思考呢?如果能根據聖人的著作來進行寫作,那麼寫成的文章就接近於成功了。

贊曰:
妙極生知,睿哲惟宰。
精理爲文,秀氣成采。
鑒懸日月,辭富山海。
百齡影徂,千載心在。


總結:
唯有聖人能通達得玄妙的道理,因爲他們具有出眾的才華與智慧。先哲把精深的道理譜寫成文章,融會自己靈秀的氣質而構成文采。他們的見解有如日月之明,他們的辭藻就像高山大海那樣豐富。古代聖人先哲雖成過去,但他們的精神卻永垂不朽。


徵聖文心雕龍的第二篇。徵聖就是以儒家聖人從事著作的態度爲證驗,說明儒家聖人的著作值得學習。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聖人著作可徵驗的內容。劉勰舉出三個方面:一是政治教化,二是事跡功業,三是個人修養。根據聖人重文的這三個方面,他認爲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是寫作的金科玉律。劉勰對儒家聖人著作的這種總結,一是強調文學爲政教風化的必要,一是爲反對六朝空騁其華的形式與文風而設立理論根據。

第二部分論聖人著作可徵驗的寫作特點。劉勰認爲,由於聖人能掌握自然之道,所以,對文章的繁、略、隱、顯,能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而作適當處理。因此,他說這方面徵之周、孔,則文有師矣

第三部分由徵聖過渡到宗經,強調在華實並重上徵聖立言。劉勰認爲銜華佩實是聖人著作的突出優點,這也是他論文的一條基本原則。

劉勰的文學評論,一切以儒家聖人爲依據,這給他的文學觀點帶來很大局限。但從本篇的具體論述可以看出,劉勰善於吸取儒家著作中的某些論點,根據自己的體會和當時文壇上的實際情況,而加以總結和發揮,因而構成了有一定歷史意義的理論體系。

宗經第三

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墳,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歲歷綿曖,條流紛糅,自夫子刪述,而大寶咸耀。於是十翼標七觀,列四始,正五經,春秋五例。義既埏乎性情,辭亦匠於文理,故能開學養正,昭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聖謨卓絕,牆宇重峻,而吐納自深。譬萬鈞之洪鐘,無錚錚之細響矣。


說明天、地、人的經常恆常道理的,這種書叫做。所謂,就是永恆的道理,不可改易的偉大教訓。經書取法於天地,徵驗於鬼神,深究事物的秩序,從而制訂出人類的綱紀;它們深入到人的靈魂深處,並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東西。三皇時產生了三墳,五帝時出現了五典,又加上八索九邱等古書;它們經過長期的流傳而不清楚了,後來的著作越來越錯綜複雜。自從經過孔子對古書的整理,它們的精華都放射出光芒。於是,的意義有十翼來發揮,中指出了七觀裏分列出四部分作品,明確了五種主要的禮儀,春秋中提出五種記事條例。所有這些,在義理上既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文辭上也可稱爲寫作的典範;因此能夠啟發學習,培養正道,這些作用永遠歷歷分明。但是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十分微妙,由於聖人的見解非常高深,加之他們的道德學問也很高超,因此他們的著作就能深刻地體現自然之道。這就像千萬斤重的大鐘,決不會發出細小的聲音來。

惟談天,入神致用。故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實記言,而訓詁茫昧,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故子夏嘆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照灼也。主言志,詁訓同,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以立體,據事制範,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片言,莫非寶也。春秋辨理,一字見義,五石六鷁,以詳備成文;雉門兩觀,以先後顯旨;其婉章志晦,諒以邃矣。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此聖文之殊致,表裏之異體者也。


易經是專門研究自然的道理的,講得精深微妙,可以在實際中運用;所以繫辭中說:易經的意旨深遠,辭句有文采,說的話符合實際,講的事理卻比較難懂。孔子讀這部書時,三次翻斷了繫竹簡的皮繩,可見這部書是聖人深奧哲理的寶庫。尚書主要是記言的,只是文字不易理解;但如懂得古代語言,它的意義也就很明白了。所以子夏讚嘆尚書說:它像日月那樣明亮,像星辰那樣清晰。這無非是說,尚書記的很清楚明白。詩經主要是抒發作者思想情感的,它的文字和尚書一樣不易理解;裏邊有等不同類型的詩篇,又有等不同的表現方法,文辭華美,比喻曲折;諷誦起來,可以體會到它溫柔敦厚的特點,所以它最能切合讀者的心情。禮經可以樹立體制,它根據各種事務來制訂法度,其中的條款非常詳細周密;執行起來,有明顯的效果;任意從中取出一詞一句,沒有不是十分可貴的。春秋這部書在辨明道理上,一個字就能顯示出讚美或批評來。例如關於石頭從天上落到宋國的有五塊六隻鷁鳥退着飛過宋國都城等記載,是以文字的詳盡來顯示寫作的技巧;又如關於雉門和兩觀發生火災的記載,是以排列先後的不同來表示主次的意思。其中有些記載,用婉轉曲折、含蓄隱蔽的方法寫成,那的確是相當深刻的。總起來看,尚書的文字看起來似乎古奧一些,只要尋找出所講的道理,還是易於領會的;春秋的文字很容易明白,但要探索它的含義,卻又深奧難懂。由此可見,聖人的文章豐富多采,文辭和內容各有特色。

至根柢槃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雖舊,餘味日新。後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


經書和樹木一樣,根深柢固,枝大葉茂;文辭簡練而意義豐富,所舉事例很平凡而所暗示者卻很遠大。所以,過去的經書歷時雖已久遠,但它們遺留下來的意義卻永遠新穎。後世的人向它們學習,一點不嫌太晚;前代學者用了很久,也並不嫌過早。經書的偉大作用,可以說像泰山上的雲彩能使普天之下都下到雨,像黃河的大水可以使周圍千里都得到灌溉。

故論說辭序,則統其首;詔策章奏,則發其源;賦頌歌贊,則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總其端;記傳盟檄,則春秋爲根:並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


所以論、說、辭、序等體裁,都從周易開始;詔、策、章、奏等體裁,都發源於尚書;賦、頌、歌、贊等體裁,都以詩經爲本源;銘、誄、箴、祝等體裁,都從禮經開端;紀、傳、盟、檄等體裁,都以春秋爲根本。這些經書都爲後世樹立了最好的榜樣,替文章的發展開闢了極爲廣闊的領域。因此,在創作上任憑諸子百家怎樣馳騁活躍,歸根到底總是超不出經書的範圍。

若稟經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鑄銅,煮海而爲鹽也。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揚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傳,四教所先,符采相濟。勵德樹聲,莫不師聖,而建言修辭,鮮克宗經。是以楚艷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


如果能根據經書來制定文章的格式,學習經書中的辭彙來豐富語言,這就如同靠近礦山來煉銅,煎熬海水來製鹽。所以如果能夠學習聖人經典來寫文章,這種文章就能基本上具備六種特點:第一是感情深摯而不欺詐,第二是教訓純正而不雜亂,第三是所寫事物真實而不虛妄,第四是意義正確而不歪曲,第五是風格簡練而不繁雜,第六是文辭華麗而不過分。揚雄用玉必雕琢然後才能成器作比喻,說明五經裏面也必須有文采。人的德行決定着文章的好壞,而德行又是通過文辭表現出來的。孔子用文、行、忠、信四項來教育學生,而把放在首要地位;正如美玉必須有精緻的花紋一樣,是和其他三項相配合的。後世的人在勉勵德行、建樹功名上,都知道要向聖人學習,只有在文章的寫作上,很少學習聖人的經典。因此,楚國宋玉等人的作品就比較艷麗,漢代更出現了許多過分鋪排的辭賦。這種偏向越發展越嚴重。糾正這種錯誤,使之從末路回到正途,不就好了嗎?

贊曰:
三極彝訓,道深稽古。
致化惟一,分教斯五。
性靈熔匠,文章奧府。
淵哉鑠乎,羣言之祖。


總結:
經書上闡述了天、地、人最經常恆常的道理;要從這裏吸取教訓,便應深深地鑽研經書。本着一個教化的總綱,具體教案則分爲五經。這不僅有培養人的精神的作用,而且是文章的巨大寶庫。經書是這樣的精深和美好呵!真是一切文章的祖宗。


宗經文心雕龍的第三篇。它和上一篇徵聖有密切的聯繫;因爲聖人的思想是通過經典表現出來的,所以學習經典就是學習聖人的必要的途徑。徵聖宗經是劉勰進行文學評論的基本觀點。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經書的基本情況,特彆強調其巨大的教育意義。第二部分介紹五種經書的主要寫作特點及其成就。第三部分說明必須宗經的原因:從經書和後代作品的關係來看,劉勰認爲各種文體都從經書開始;文能宗經,就有六種好處,否則就會出現楚漢以後過分追求形式的流弊。

劉勰對儒家經典推崇備至,認爲經書的內容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顯出南朝時期,相對於魏晉玄學清談的背景,轉而尊儒匡時的時代面貌;認爲各種文體都源於經書,只要向經書學習,寫文章就有六大優點,這些說法只有承襲前賢的倡議,未及在哲理上歸納出獨到的見解。雖然如此,劉勰一再強調儒家經典的教化作用,把經書的寫作特點歸結爲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以及以內容爲主的六義說,對於當時趨於華靡乖張的文壇風氣,實在勇往直陳,且意味深遠。

正緯第四

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馬龍出而大興,神龜見而洪範耀,故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斯之謂也。但世敻文隱,好生矯誕,真雖存矣,僞亦憑焉。


根據自然之道可以闡明深奧的事理,使不明顯的自然法則明顯起來。馬龍獻出河圖就產生了易經,神龜獻出洛書就產生了洪範周易·繫辭中所說:黃河出圖,洛水出書,聖人效法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歷時久遠,有關記載很不清楚,容易產生不實的假託;因此,真的雖然存在,假的也據此而出現了。

夫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昭晰,而葳蕤。按經驗緯,其僞有四:蓋緯之成經,其猶織綜,絲麻不雜,布帛乃成。今經正緯奇,倍摘千里,其僞一矣。經顯,聖訓也;緯隱,神教也。聖訓宜廣,神教宜約,而今緯多於經,神理更繁,其僞二矣。有命自天,乃稱符讖,而八十一篇皆託於孔子,則是堯造綠圖,昌制丹書,其僞三矣。商周以前,圖籙頻見,春秋之末,羣經方備,先緯後經,體乖織綜,其僞四矣。僞既倍摘,則義異自明,經足訓矣,緯何豫焉?


儒家六經光彩鮮明,而緯書卻十分煩瑣;孝經論語等已講的很明晰了,而解說孝經論語的讖緯卻講得十分雜亂。根據經書來檢驗緯書,有四點證明緯書是僞託的:用緯書來配經書,正和織布一樣,必須絲或麻的經線緯線分別配合,才能織成布或帛。現在經書是正常的,緯書卻很奇特,二者相背千里。這是證明緯書爲僞託的第一點。經書明顯,那是因爲用世事來進行教育;緯書不明顯,那是因爲用神妙的現象來說明。那末,前者的文字篇幅必然要多些,後者的文字篇幅應該少些。但現在卻是緯書多於經書,神妙的道理講得更爲繁多。這是證明緯書爲僞託的第二點。要有上天所降的旨意,才能說是符讖,可是有人說八十一篇讖緯,全是孔子所作,但緯書中又說唐堯時出現了綠圖,周文王時出現了丹書。這是證明緯書爲僞託的第三點。在商周以前,符命占驗已大量出現了;但經書是在春秋末年才齊全的。如果是先有緯書而後有經書,這就違背了經緯相織的正常規律。這是證明緯書爲僞託的第四點。僞託的緯書既然違背經書,則經書與緯書的意義不同就很明顯了。經書已滿可成爲後世的準則了,何須緯書參豫呢!

原夫圖籙之見,乃昊天休命,事以瑞聖,義非配經。故河不出圖,夫子有嘆,如或可造,無勞喟然。昔康王河圖,陳於東序,故知前世符命,歷代寶傳,仲尼所撰,序錄而已。於是伎數之士,附以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若鳥鳴似語,蟲葉成字,篇條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討核,謂起哀平,東序秘寶,朱紫亂矣。


河圖、洛書的出現,是由於上天有美好的旨意,用以預兆聖賢,而不是爲了配合經書。所以,孔子在世時沒有再出現河圖,他就有所嘆惋;如果祥瑞可以隨意編造,那就用不着嘆氣了。從前,周康王曾經把河圖等陳列在東廂,可見前人對上天所降瑞應,曾當做珍寶而歷代相傳。孔子的編撰,不過對這些古來相傳的事加以敘錄而已。於是,那些方技術士,便用詭詐的方法來牽強附和:有的講曆象占卜,有的預言災難變異;還有鳥的叫聲好像人語,蟲子吃樹葉形成文字等等,各種各樣讖緯之說的發展蔓延,都一定要假託孔子。經過漢代學者研究核實,認爲緯書的僞託是從西漢哀帝、平帝時才開始的。河圖、洛書本是古代帝王珍藏的秘寶,從此被僞造的緯書擾亂了。

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風化所靡,學者比肩。沛獻集緯以通經,曹褒選讖以定禮,乖道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譚疾其虛僞,尹敏戲其浮假,張衡發其僻謬,荀悅明其詭誕:四賢博練,論之精矣。


到東漢光武帝時,更加深信讖緯,學習的人,爭先恐後,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劉輔混雜一些緯書上的說法來論述經書,曹褒挑選一些讖書中的意見來制定禮制,這種離經叛道的做法,已發展到相當嚴重了。所以,桓譚痛恨讖緯的虛僞,尹敏嘲笑讖緯的不實,張衡揭發讖緯的謬誤,荀悅辨明讖緯是假託。這四位先賢的學識都廣博精通,他們的論證已很精確了。

若乃羲農軒皞之源,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平子恐其迷學,奏令禁絕;仲豫惜其雜真,未許煨燔。前代配經,故詳論焉。


至於伏犧、神農、軒轅、少皞等最早的傳說,山水和音樂靈應的會合,白魚跳到周武王的船上,周武王的屋上火變爲赤色的烏鳥,以及深山出現黃銀和紫玉等祥瑞,這些內容廣泛,事跡奇特,而又辭采豐富,它們對經書雖然沒有甚麼好處,對文章的寫作卻有一定幫助。所以後來作者,常常採用其中一些精采的描寫。張衡擔心緯書迷惑人們的學習,曾奏請漢帝下令禁絕;荀悅則爲其中攙雜一些天真將被淹沒而感到惋惜,所以他不同意完全燒毀。因爲前人用緯書來配合經書,所以有必要詳加論述。

贊曰:
榮河溫洛,是孕圖緯。
神寶藏用,理隱文貴。
世歷二漢,朱紫騰沸。
芟夷譎詭,采其雕蔚。


總結:
光輝的黃河,溫暖的洛水,孕育了河圖、洛書。這種神聖的珍寶包藏着巨大的用途,它的內容深刻而文辭可貴。可是經過兩漢,由於大量的緯書出現而擾亂了經書。在文學創作上,剔除其中的虛假詭詐部分,還可吸取一些有用的辭采。


正緯文心雕龍的第四篇。是一種假託經義以宣揚符瑞的迷信著作。本篇主要論證興於西漢末而盛於東漢的緯書與經書無關。儒家思想經漢儒用陰陽五行加以神化之後,到東漢末年便威信掃地了。劉勰爲了徵聖宗經,特寫這篇,說明緯書是僞造的。

本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古代聖人講河圖、洛書是取法自然之道。第二部分列舉四條理由證明後世託名孔子的緯書是假的。第三部分講漢儒僞託孔子編造種種讖緯的惡果是擾亂了經書,乖道謬典,因此遭到桓譚等人的駁斥。第四部分講緯書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

本篇和文學關係不大,但在學術思想上,劉勰在桓譚等人之後對讖緯的荒謬作一系統的總結,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對儒家思想的神化,劉勰是反對的,但凡是儒家經典中講過的東西,如河圖、洛書等唯心主義的傳說,他不僅不敢反對,而且相信。這是他盲目徵聖、宗經思想帶來的局限。

辨騷第五

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固已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豈去聖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漢武愛,而淮南作,以爲: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穢濁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緇,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自從國風小雅大雅以後,不大有人繼續寫詩經那樣的詩了。後來湧現出一些奇特的妙文,那就是離騷一類的作品了。這是興起在詩經作者之後,活躍在辭賦家之前,大概由於離聖人還不遠,而楚國人又大都富有才華的原因吧?從前漢武帝喜愛離騷等篇,讓淮南王劉安作離騷傳。劉安認爲:國風言情並不過分,小雅諷刺也很得體,而離騷等篇正好兼有二者的長處。屈原能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濁的環境,能夠消遙於塵俗以外,其清白是染也染不黑的,簡直可以和太陽、月亮比光明了。

班固以爲:露才揚己,忿懟沉江。羿澆二姚,與左氏不合;崑崙懸圃,非義所載。然其文辭麗雅,爲詞賦之宗,雖非明哲,可謂妙才。


但是班固卻認爲:屈原喜歡誇耀自己的才學,懷着怨恨而投水自殺;他在作品中講到后羿、過澆、二姚的故事,與左傳中的有關記載不符合;講到崑崙和懸圃,又是儒家經書所不曾記載的。不過他的文辭很華麗、雅正,是辭賦的創始者。所以,屈原雖然算不上賢明的人,但可以說是個了不起的人才。

王逸以爲:詩人提耳,屈原婉順。離騷之文,依立義。駟虯乘鷖,則時乘六龍;崑崙流沙,則禹貢敷土。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者也。及漢宣嗟嘆,以爲皆合經術。揚雄諷味,亦言體同詩雅。四家舉以方經,而孟堅謂不合傳,褒貶任聲,抑揚過實,可謂鑒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後來,王逸卻以爲:詩經的作者說甚麼曾提着耳朵警告,屈原就比這和緩得多。離騷裏邊常有根據經書來寫的,例如說駕龍乘鳳,是根據易經中關於乘龍的比喻;說崑崙和流沙,是根據禹貢中關於土地的記載。所以,後代着名學者們所寫的辭賦,都以他爲榜樣;的確是和金玉一樣值得珍貴,歷史上沒有可以和他並稱的。此外,如漢宣帝稱讚楚辭,以爲都合於儒家學說;揚雄讀了,也說和詩經相近。劉安等四人都拿楚辭比經書,只有班固說與經書不合。這些稱讚或指責都着眼於表面,常常不符合實際,那就是鑑別不精當,玩味而沒有查考。

將核其論,必徵言焉。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禹湯之祗敬,典誥之體也;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諷之旨也;虯龍以喻君子,雲蜺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恕之辭也:觀茲四事,同於者也。


要考查這些評論的是非,必須核對一下楚辭本身。像離騷裏邊陳述唐堯和虞舜的光明偉大,讚美夏禹和商湯的敬戒,那就近於尚書中的典誥的內容。離騷裏邊又諷刺夏桀和商紂的狂妄偏邪,痛心於后羿和過澆的滅亡,那是勸戒諷刺的意思。涉江裏拿虯和龍來比喻好人,離騷裏拿雲和虹來比喻壞人,那是詩經裏的的表現方法。哀郢裏說回顧祖國便忍不住流淚,九辯裏慨嘆楚王遠幕於深宮裏,難於接近進言,那是忠君愛國的言辭。察看這四點,楚辭和經書是相同的。

至於託雲龍,說迂怪,豐隆求宓妃,鴆鳥媒娀女,詭異之辭也;康回傾地,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譎怪之談也;依彭咸之遺則,從子胥以自適,狷狹之志也;士女雜坐,亂而不分,指以爲樂,娛酒不廢,沉湎日夜,舉以爲歡,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異乎經典者也。


此外,在離騷裏假託甚麼龍和雲旗,講些怪誕的事,請雲神去求洛神,請鴆鳥到有娀氏去保媒,那是離奇的說法。在天問裏說甚麼共工觸倒了地柱,后羿射掉了九個太陽;在招魂裏說,一個拔樹木的人有九個頭,地神有三隻眼睛,那是神怪的傳說。離騷中說要學習殷代賢大夫彭咸的榜樣,悲迴風中也說要跟着伍子胥來順適自己的心意,那是急躁而狹隘的心胸。招魂裏還把男女雜坐調笑當作樂事,把日夜狂飲不止算是歡娛,那本是荒淫的意態。以上所舉四點,即是和經書不同的。

故論其典誥則如彼,語其誇誕則如此。固知楚辭者,體憲於三代,而風雜於戰國,乃之博徒,而詞賦之英傑也。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熔旨,亦自鑄偉辭。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綺靡以傷情;遠遊天問,瑰詭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艷而采深華;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並能矣。


總之,講楚辭中和經書相同的有那些內容,說它誇張虛誕的描寫也有這些地方。由此可知它基本上是學習古人的著作,但裏邊包含的內容已雜有戰國時代的風貌了。拿楚辭詩經相比,是要有些差距;但和後世辭賦相比,那就英偉傑出得多了。從各篇中的基本內容和附加上去的詞藻來看,雖然也採取了經書中一些內容,但在文辭上卻是自己獨創的。因此,離騷九章是明朗、華麗而能哀感地自抒意志,九歌九辯則辭句美妙而表情動人,遠遊天問的內容奇偉而文辭機巧,招魂大招的外觀華艷而又有內在的美,卜居顯示出曠達的旨趣,漁父寄託着不同流合污的才情。所以,楚辭的氣概能超越古人,而辭藻又橫絕後世。這種驚人的文采和高度的藝術,是很難有人比得上了。

九懷以下,遽躡其跡,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侯,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憑軾以倚,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欬唾可以窮文致,亦不復乞靈於長卿,假寵於子淵矣。


從王褒九懷以後,許多作品都學習楚辭,但屈原和宋玉的好榜樣總是趕不上。屈、宋所抒寫的怨抑的情感,使讀者爲之痛苦而深深地感動;他們敘述的離情別緒,也使讀者感到悲哀而難以忍受。他們談到山水的時候,人們可以從文章音節懸想到岩壑的形貌;他們講到四季氣節的地方,人們可以從文章辭采看到時光的變遷。以後枚乘、賈誼追隨他們的遺風,使作品寫得華麗絢爛;司馬相如、揚雄循着他們的餘波,因而作品具有奇偉動人的優點。可見屈、宋對後人的啟發,並不限於某一個時期而已。後來寫作才能較高的人,就從中吸取重大的思想內容;具有小聰明的人,就學到些美麗的文辭;一般閱讀的人,喜歡其中關於山水的描寫;比較幼稚的人,只留連於美人芳草的比喻。如果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一方面依靠着詩經,一方面又掌握着楚辭,吸取奇偉的東西而能保持正常,玩味華艷的事物而不陷溺本質;那麼剎那間就可以發揮文辭的作用,不費甚麼力就能夠窮究文章的情趣,也就無須乎向司馬相如和王褒借光叨教了。

贊曰:
不有屈原,豈見離騷。
驚才風逸,壯志煙高。
山川無極,情理實勞。
金相玉式,艷溢錙毫。


總結:
假如沒有屈原,哪能出現離騷這樣的傑作呢?他驚人的才華像飄風那樣奔放,他宏大的志願像雲煙那樣高遠。山高水長,渺無終極,偉大作家的思想情感也同樣的無邊無際;因而爲文學創作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字字句句都光彩艷麗。


辨騷文心雕龍的第五篇。從這篇起,到第二十五篇書記的二十一篇,是全書的第二部分。這部分主要是就文學作品的不同體裁,分別進行分析和評論。各篇大體上有四個內容:一是指出每種文體的定義和寫作特點,二是敘述各種文體的發展概況,三是對各種文體的主要作品進行評論,四是總結這種文體的寫作特點。所以,這部分總的來說,雖可以稱爲文體論,但也涉及許多創作和批評的意見。

本篇主要論,但不限於屈原的離騷,也評論了楚辭中的大部分作品。所謂,首先是過去評論家對楚辭有不同評價,應該辨其是非;更重要的是楚辭的主要作品離騷是否符合儒家經典,需要辨其異同;再就是楚辭中屈、宋以後的作品,成就不一,需要辨其高下。這也就是本篇的主要內容。

全篇共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引證漢代劉安、王逸等各家對離騷的評論,認爲其稱讚和指責都不盡合實際。第二部分提出自己對楚辭的意見。劉勰比較了楚辭和儒家經書的異同,從而肯定了楚辭的巨大成就。第三部分講楚辭對後代作者的不同影響,進而總結出騷體寫作的基本原則。

辨騷是在漢人評論離騷的基礎上,對楚辭所作較爲全面的總結。劉勰的評論,因受到宗經思想的束縛,從今世純文學角度而言可謂並不全面。但總體來看,他給楚辭詩經之下、漢賦之上的歷史地位,於劉勰身處的時代,是鮮明又勇敢的立論。特別是他指出了楚辭中浪漫而華美的表達技巧,認爲這方面雖然在內容上有異於經典之處,但它是自鑄偉辭,有一定的原創性和可取之處。根據楚辭的特點及其深遠影響,劉勰最後提出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的創作與審美原則,要求在作品中做到奇與正、華與實的統一,可見他獨到的卓見。


校對中


參考版本

原本:明 弘治十七年 馮允中刊本1504

底本:明 萬曆四十年 初刻五色套印本1612 梅慶生撰 楊慎 曹學佺 閔繩序 凌雲初刻 等批點 附音註二卷

唐寫本殘卷:敦煌唐寫本殘卷存第二至十四 大英博物館藏 東方圖書室 斯坦因藏卷S.5478
至正本:元 元至正十五年刊 明修本1355 嘉興郡學知府劉貞刻於嘉禾 上海圖書館藏 黑白版
弘治本、馮本:前見原本
活字本:明 弘治年間 活字本1505? 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跋有錄
汪本:明 嘉靖十九年 私淑軒刊本1540 徐勃批校、汪一元私淑軒刻於新安 臺北國家圖書館
佘誨本:明 嘉靖二十二年 佘誨刊本1543 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
另見何允中本:明 萬曆二十年何允中漢魏叢書刻本,卷首有佘誨序。
張之象本:明 萬曆七年 張之象序刊本1579 涵芬樓四部叢刊縮印宋刊 上海商務印書館
另有張乙本:亦出自張之象本,惟與四部叢刊印本略有不同。
兩京本:明 萬曆十年 胡維新、原一魁序刊本1582 兩京遺編
梅本:明 萬曆三十七 梅慶生音注本1609 吉安劉雲刻於南京
訓故本:明 萬曆三十九 王惟儉音訓故刻本1611 王惟儉訓故
凌本、色本、閔本:前見底本
阮本:明 萬曆四十二年 錢功甫得阮華山宋本1614 清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有錄
合刻本:明 萬曆末年 金陵聚錦堂板合刻五家言1619? 眉端錄有楊慎、曹學佺、梅慶生、鍾惺四家評語
另有梁本:明 梁傑訂正本。卷首題:梁東莞劉勰彥和著明成都楊慎用修評點閔中曹學佺能始參評武林梁傑廷玉訂正
內容與金陵聚錦堂板合刻五家言本基本相同。
梅六次本:明 天啟二年 梅慶生第六次校定改刻本1622 金陵聚錦堂陳長卿刊
鍾本:明 鍾惺評秘書十八種本1620-25? 卷首有曹學佺萬曆四十年序 鍾氏評語列眉端
謝鈔本:明 天啟七年 謝恒鈔本1627 卷末有馮舒朱筆手跋
彙編本:明 崇禎七年 陳仁錫刻奇賞齋古文彙編1634 底本爲萬曆梅本而間有不同
別解本:明 崇禎十一年 黃澍、葉紹泰評選漢魏別解1638
增定別解本:明 崇禎十五年 葉紹泰增定漢魏別解1642
胡本:明 胡震亨本
洪本:日人戶田浩曉云:據鈴木博士的黃叔琳本文心雕龍校勘記可知:所謂洪本,即指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即明 張墉洪吉臣參注康熙三十四年重鐫,武林抱青閣刊
王利器則認爲鈴木所謂洪本,即洪興祖楚辭補注本。
清謹軒本:清初 清謹軒鈔本
岡本:日本 岡白駒校正句讀本1731 刻於享保十六年辛亥 出自明何允中漢魏叢書
黃注本:清 乾隆六年 黃叔琳輯注本1741 養素堂姚培謙刻
文淵閣本:清 乾隆四十七年 文淵閣四庫全書手抄本1782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時有臺北影印文淵閣本,成像渾然一色,原書剜改字句已無跡可尋。
另有文津本、文溯本:四庫全書文津閣本提要題內府藏本;又見四庫全書文溯閣本與文津本略有差異
王謨本、廣本:清 乾隆五十六年 王謨廣漢魏叢書刻本1791 由何允中漢魏叢書本出而間有不同
張松孫本:清 乾隆五十六年 張松孫輯注刊本1791 長洲張氏刻本 國家圖書館藏
黃注紀評本、兩廣節署本:清 道光十三年 盧坤兩廣節署刊本1833 令嘉應吳蘭修合之 朱墨套印黃叔琳注紀昀評本
此本有芸香堂朱墨套印本翰墨園覆刻本二種。
崇文本:清 光緒紀元 湖北崇文書局三十三種叢書1875 光緒元年開雕,成於光緒三年
藝文本:清 光緒二十年 湖南藝文書局校刊本1894 漢魏遺書 載籍三久保文庫六五五
鄭藏鈔本:清 鄭珍原藏鈔本出於王謨廣漢魏叢書
尚古本:日本 尚古堂本據岡白駒本雕


書目

校注翻譯

鈴木虎雄 敦煌本︽文心雕龍︾校勘記內藤博士還曆祝賀支那學論叢 弘文堂 1926、1928
趙萬里 唐寫本︽文心雕龍︾殘卷校記清華學報 第三卷第一期 1926
戶田浩曉 作爲校勘資料的︽文心雕龍︾敦煌本立正大学教养部纪要 1928
中譯本 文心雕龍研究 曹旭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黃叔琳 文心雕龍輯注紀昀評 四部備要 上海中華書局 1936
范文瀾 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1978
楊明照 文心雕龍校注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8
劉永濟 文心雕龍校釋中華書局 1962、1972
郭晉稀 文心雕龍譯註十八篇甘肅人民出版社 1963、香港建文書局 1964
陸侃如 牟世金 文心雕龍譯注山東人民出版社 1963
張立齋 文心雕龍注訂臺北正中書局 1967
張立齋 文心雕龍考異臺灣出版 1974
王叔岷 文心雕龍綴補臺灣出版 1975
王利器 文心雕龍校証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周振甫 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郭晉稀 文心雕龍註譯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2
李曰剛 文心雕龍斟詮臺灣出版 1982
周振甫 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 1986
王更生 文心雕龍讀本文史哲出版社 1988、1991
戚良德 文心雕龍校注通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1989
楊明照 增訂文心雕龍校注中華書局 2005
林其錟 陳鳳金 增訂文心雕龍集校合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


理論研究

文心雕龍札記中華書局 1962
潘重規 唐寫︽文心雕龍︾殘本合校香港新亞研究所 1970
沈謙 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社 1977
王更生 重新增訂文心雕龍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1979
王更生 文心雕龍新論文史哲出版社 1991
林其錟 陳鳳金 敦煌遺書文心雕龍殘卷集校上海書店 1991
牟世金 文心雕龍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5
戚良德 文論巨典 —— 文心雕龍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5
王元化 文心雕龍講疏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
王運熙 文心雕龍探索增補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其他校注

楊明照 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斯波六郎 文心雕龍范注補正1952 中譯本收臺灣文心雕龍論文集
橋川時雄 文心雕龍校讀打印本文心雕龍論文集
戶田浩曉 黃叔琳本文心雕龍校勘記補中譯本收入戶田氏文心雕龍研究 1992

綜合文獻

周振甫 主編 文心雕龍辭典中華書局 2009
楊明照 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5
張文勳 文心雕龍研究史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1
張少康 汪春泓 陳允鋒 陶禮天 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朱文民 劉勰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9
張少康 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涂光社 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齊魯書社 1988
牟世金 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
張少康 ︽文心雕龍︾與我國文化傳統文史知識 第一期 1987
李欣復 從文化學看︽文心雕龍︾齊魯學刊 1987年第一期p.90-96
李時人 文化意義的︽文心雕龍︾和對它的文化審視學習與探索 1987年第一期
陶禮天 文心雕龍與中國文化傳統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項目

戚良德 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朱迎平 文心雕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岡村繁 文心雕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文心雕龍新書通檢中法漢學研究所編 1952
文心雕龍學刊七輯 全
文心雕龍研究鷺江出版社













編者案:因電子檔每頁字碼過大於不同裝置上或有缺漏跳段格式錯置等技術問題
如見狀煩請轉告開發人員將盡力解決以備妥善方便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