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十三篇整理中
春秋 齊 孫武
孫子孫子兵法春秋 齊 孫武
注
曹操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以孫子略解(又名孫子注)傳世。後繼有(梁)孟氏、(唐)李筌、杜牧、陳皥、賈林、杜佑、(宋)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等續注。
此電子本據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整理,惟收錄曹操注。
軍爭篇第七
注 曹操曰:兩軍爭勝。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衆,曹操曰: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陳陣也。交和而舍,曹操曰: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交和。莫難於軍爭。曹操曰:從始受命,至於交和,軍爭為難也。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曹操曰:示以遠,邇其道里,先敵至也。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遠也。後人發,先人至者,明於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曹操曰:遲不及也。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曹操曰:置輜重,則恐捐棄也。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曹操曰:不得休息。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曹操曰:百里爭利,非也;三將軍皆以為擒。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曹操曰:蹶,猶挫也。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曹操曰:不知敵情者,不能結交也。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曹操曰:高而崇者為山,眾樹所聚者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眾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不用鄉導孫子注作鄉導。見鄭友賢孫子遺說亦同。或有解作嚮導,見李零古本研究。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故其疾如風,曹操曰:擊空虛也。其徐如林,曹操曰:不見利也。侵掠如火,曹操曰:疾也。不動如山,曹操曰:守也。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衆,曹操曰:因敵而制勝也。廓地分利,曹操曰:廣地以分敵利也。懸權而動。曹操曰:量敵而動也。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金鼓見李零古本研究考。依簡本、孫子注作火鼓,旨在點明夜戰之應對,詳見孫子十家註李、杜、陳、賈、張注,皆作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民既已專,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見另本以此句作段末,惟簡本、孫子十家註皆無此舉。此句存疑,謹作備用參考。
三軍可奪氣,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陣,兩漢陣、陳通,及西晉以降始作陣。,此治變者也。曹操曰:正正,整齊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面,闕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篇第八
注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氾地無舍,曹操曰:無所依也。水毀曰圮氾。衢地交合,曹操曰:結諸侯也。絕地無留,曹操曰:無久止也。圍地則謀,曹操曰:發奇謀也。死地則戰。曹操曰:殊死戰也。途有所不由,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軍有所不擊,曹操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城有所不攻,曹操曰:城小而固,糧饒,不可攻也。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地有所不爭,曹操曰:小利之地,方爭得而失之,則不爭也。君命有所不受。曹操曰: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
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注 曹操曰:謂下五事也。九變,一云五變。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雜於利而務可信也,曹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曹操曰:既參於利,則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曹操曰:害其所惡也。役諸侯者以業,曹操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趨諸侯者以利。曹操曰:令自來也。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注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故將有五危:
必死可殺;曹操曰:勇而無慮,必欲死鬭,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虜;曹操曰:見利畏怯不進也。
忿速可侮;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廉潔可辱;曹操曰:廉潔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愛民可煩。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第九
注 曹操曰:擇便利而行也。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視生處高,曹操曰:生者,陽也。戰降孫子十家註作隆,漢代隆、降混用屢見不鮮,此字解作敵軍自上攻下,據簡本改。無登,曹操曰:無迎高也。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曹操曰:引敵使渡。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曹操曰:半渡,勢不可並,故可敗。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曹操曰:附,近也。視生處高, 曹操曰:水上當處其高,前向水、後當依高而處。無迎水流,曹操曰:恐溉我也。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曹操曰:不得已與敵會於斥澤之中。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曹操曰:車騎之利也。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曹操曰:戰便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曹操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亦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處實,曹操曰:恃滿實也。養生,向水草,可放牧養畜乘。實,猶高也。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孫子十家註作沫,據簡本改。至,欲涉者,待其定也。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漲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曹操曰:山深水大者為絕澗,四方高、中央下者為天井,深山所過若蒙籠者為天牢,可以羅絕人者為天羅,地形陷者為天陷,澗道迫狹、深數丈者為天隙。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曹操曰:用兵常遠六害,令敵近背之,則我利敵凶。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小孫子十家註作山,據簡本改。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姦之所處也。曹操曰:險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蒹葭者,眾草所聚也;林木者,眾木所居也。蘙薈者,可屏蔽之處也。此以上論地形,以下相敵情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曹操曰:所居利也。
衆樹動者,來也;曹操曰:斬伐樹木,除道也。衆草多障者,疑也。曹操曰:結草為障,欲使我疑也。
鳥起者,伏也;曹操曰:鳥起其上,下有伏兵。獸駭者,覆也。曹操曰:敵廣陳陣張翼,來覆我也。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
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曹操曰:其使來辭卑,使間視之,敵人增備也。辭彊而進驅者,退也。曹操曰:詭詐也。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陣也;曹操曰:陳陣兵欲戰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陣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曹操曰:士卒疲勞也。
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曹操曰:軍士夜呼,將不勇也。
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
粟馬肉食,軍無懸甀孫子十家註作缻,據簡本改。,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曹操曰:諄諄,語貌;翕翕,失志貌。
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曹操曰:先輕敵,後聞其眾,則心惡之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曹操曰:備奇伏也。
兵非益多也,曹操曰:權力均也。一云:兵非貴益多。惟無武進,曹操曰:未見便也。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曹操曰:廝養足也。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曹操曰: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文,仁也;武,法也。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地形篇第十
注 曹操曰: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氾地,有圍地,有死地。
注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注 曹操曰:寧致人,無致於人。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注 曹操曰:隘,兩山之間通谷也,敵勢不得撓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齊隘口,陳陣而守之,以出奇也。敵若先居此地,齊口陳陣,勿從也。即半隘陳陣者從之,而與敵共此利也。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注 曹操曰:地險隘,尤不可致於人。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注 曹操曰:挑戰者,延敵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注 曹操曰:不料力也。
卒強吏弱,曰弛;
注 曹操曰:吏不能統卒,故弛壞。
吏強卒弱,曰陷;
注 曹操曰:吏強欲進,卒弱,輒陷敗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注 曹操曰:大吏,小將也。大將怒之,心不壓服,忿而赴敵,不量輕重,則必崩壞。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陣兵縱橫,曰亂;
注 曹操曰:為將若此,亂之道也。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注 曹操曰:其勢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注 曹操曰: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
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注 曹操曰:勝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九地篇第十一
注 曹操曰: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氾地,有圍地,有死地。
注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曹操曰:士卒戀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曹操曰:士卒皆輕返也。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曹操曰:可以少勝眾、弱擊強。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曹操曰:道正相交錯也。
諸侯之地三屬,曹操曰: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也。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曹操曰:先至得其國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曹操曰:難返之地。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氾地。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為圍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曹操曰:不當攻,當先至為利也。交地則無絕,曹操曰:相及屬也。衢地則合交,曹操曰:結諸侯也。重地則掠,曹操曰:蓄積糧食也。圮氾地則行,曹操曰:無稽留也。圍地則謀,曹操曰:發奇謀也。死地則戰。曹操曰:殊死戰也。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注 曹操曰:暴之使離,亂之使不齊,動兵而戰。
敢問︰﹁敵衆而整孫子注作整而,見李零古本研究考,依簡本改。將來,待之若何?﹂曹操曰:或問也。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曹操曰:奪其所恃之利。若先據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曹操曰:孫子應難以覆陳兵情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併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注 曹操曰:養土氣、並兵力,為不可測度之計。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士人盡力。曹操曰:在難地,心并也。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曹操曰:拘,專也。不得已則鬥。孫子注作鬬,見李零古本研究考。曹操曰:人窮則死戰也。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而自得也。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一本作至死無所災。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曹操曰:皆燒焚財物,非惡貨之多也;棄財致死者,不得已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霑襟,偃臥者淚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計。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恒孫子注作常,因避漢文帝諱而改。此恒山在河北曲陽,非清人以後所稱北岳,誤指山西渾源恒山。見李零古本研究考。山之蛇孫子注作虵。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曹操曰:方馬,縛馬也。埋輪,恃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巧。故曰:雖方馬埋輪,不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曹操曰:強弱一勢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曹操曰:齊一貌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曹操曰:謂清淨幽深平正也。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曹操曰:愚,誤也。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曹操曰:一其心也。聚三軍之衆,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曹操曰:險,難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注 曹操曰:人情見利而進,遭害而退。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
輕地,吾將使之屬。曹操曰:使相交屬。爭地,吾將趨其後。曹操曰:地利在前,當速進其後也。
交地,吾將謹其守。
衢地,吾將固其結。
重地,吾將繼其食。曹操曰:掠彼也。
圮氾地,吾將進其途。孫子注作塗,見李零古本研究考。曹操曰:疾過也。
圍地,吾將塞其闕。曹操曰:以一其心也。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曹操曰:勵士心也。
故兵之情:圍則禦,曹操曰:相持御也。不得已則鬥,孫子注作鬬,見李零古本研究考。曹操曰:勢有不得已也。過則從。曹操曰:陷之甚過,則從計也。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孫子注作鄉導。見鄭友賢孫子遺說亦同。或有解作嚮導,見李零古本研究。者不能得地利。
注 曹操曰:上已陳此三事,而復云者,力惡不能用兵,故復言也。
四五者,不知一,非王霸孫子注作霸王,見李零古本研究考,依簡本改。之兵也。曹操曰:四五者,謂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夫王霸見前注。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曹操曰:霸者,不結成天下諸侯之權也,絕天下之交,奪天下之權,故己威得伸而自私。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王皙引曹公曰:言軍法令不豫施懸之,司馬法曰:見敵作誓,瞻功作賞。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賞罰,雖用眾,若使一人也。犯之以事,勿告以言;曹操曰:兵尚詐。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曹操曰:勿使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曹操曰:必殊死戰,或在死亡之地,亦有敗者。孫臏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夫衆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進,設伏而退;彼欲去,開而擊之。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曹操曰:先示之以閒空虛弱之處,敵則並向而利之,雖千里可擒其將也。宋本 十一家注孫子 作:並兵向敵,雖千里能擒其將也。此謂巧能成事。曹操曰: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謂巧攻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曹操曰:謀定,則閉關梁、絕其符信,勿使通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曹操曰:誅,治也。。敵人開闔,必亟入之,曹操曰:敵有間隙,當急入之也。先其所愛,曹操曰:據便利也。微與之期,曹操曰:後人發,先人至。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曹操曰:行踐規矩,無常也。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曹操曰: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續
孫子孫子兵法春秋 齊 孫武
校對凡例:
一、參考資料為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 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 2010、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文物出版社 1985、銀雀山漢簡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文物出版社 1989,整理電子本。據張海波銀雀山漢墓簡牘集成︻貳︼、︻叄︼文物出版社 2021及其論文及衛松濤之期刊投稿等修訂釋文及標點。
二、殘缺內容難以判斷者,以□表示猜想文字,以■表示實有字而無法隸定;可隸定卻無法輸入,亦以■表示。
三、擬補之殘文加灰框標示,擬補之缺文加紅框標示。殘缺內容字數難以估計者,以……作標示。
四、異體字下以小字標示正體字。
參考版本
原本: 十家孫子會注 宋史 藝文志 南宋 吉天保 輯 1131-1161
底本:宋本 十一家注孫子 南宋 吉天保 中華書局影印本 1961
據本: 孫子 平津館本 重校刻 清 光緒三年 浙江書局 1877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藏
竹簡本: 銀雀山漢墓竹簡抄本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 1976
載銀雀山漢墓竹簡︻壹︼ 文物出版社 1985
載銀雀山漢墓竹簡︻貳︼ 文物出版社 2010
銀雀山漢簡釋文吳九龍 文物出版社 1985
殘簡: 大通上孫家寨漢簡 青海大通上孫家寨 漢簡殘片 載自文物 1981
晉殘本: 六朝鈔本舊注孫子 新彊吐峪溝 斷片 載自孫子集成 齊魯書社 1993
治要本: 魏武帝註孫子 載自唐 群書治要 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本 1967
曹註本: 宋本 魏武帝註孫子 清 平津館刊 顧千里摹本 載自孫子集成 齊魯書社 1993
武經本: 宋本 武經七書 北宋 元豐年間 朱服 輯 上海涵芬樓景印中華學藝社借照 東京岩崎氏靜嘉堂藏本 載自孫子集成 齊魯書社 1993
四庫本: 孫子兵法 載自文淵閣四庫全書 兵部類 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1983
孫校本: 孫子十家註 孫星衍校本 清 嘉慶二年 兗州觀察署刊本 1797
櫻田本: 古文孫子 日 櫻田迪 家藏抄本 服部千春孫子兵法新校 1997 附
書目
校注
魏武帝注孫子 又稱孫子略解、孫子注 曹操 注 清平津館刊 顧千里摹本
武經七書 北宋 元豐年間 朱服 輯 上海涵芬樓景印中華學藝社借照 東京岩崎氏靜嘉堂藏本
十家孫子會注 宋史 藝文志 南宋 吉天保 輯
宋本 十一家注孫子 中華書局影印本 1961
孫子參同 明 李贄 評注 閔于忱 輯
孫子古本研究 李零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評釋
孫子章句訓義 錢基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吳孫子發微 李零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孫子兵法譯注 按孫子譯注補入曹操注 郭化若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工具書
孫子集成 按謝祥皓 劉申寧 輯 濟南齊魯書社 1993
孫子兵學大典 按邱復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編者案:因電子檔每頁字碼過大,於不同裝置上或有缺漏、跳段、格式錯置等技術問題。
如見狀,煩請轉告開發人員,將盡力解決,以備妥善,方便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