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十三篇整理中
春秋 齊 孫武
孫子孫子兵法春秋 齊 孫武
注
曹操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以孫子略解(又名孫子注)傳世。後繼有(梁)孟氏、(唐)李筌、杜牧、陳皥、賈林、杜佑、(宋)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等續注。
此電子本據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整理,惟收錄曹操注。
計又名︻始計︼篇第一
注 曹操曰: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計於廟堂也。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曹操曰:謂下五事七計,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曹操曰:謂導之以教令。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順逆,兵勝也。孫子注有此五字,簡本無。
注 曹操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吾民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注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制利也。論在九地篇中。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注 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幟、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用者,主軍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注 曹操曰:同聞五者,將知其變極,則勝也。索其情者,勝負之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曹操曰:道德、智能。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時、地利。法令孰行?曹操曰:設而不犯,犯而必誅。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曹操曰:以七事計之,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曹操曰:不能定計,則退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曹操曰:制由權也,權因事制也。兵者,詭道也。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曹操曰:欲進而治去道,若韓信之襲安邑,陳陣舟臨晉而渡於夏陽也。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也。強而避之。曹操曰:避其所長也。怒而撓之,曹操曰:待其衰懈也。卑而驕之;佚而勞之,曹操曰:以利勞之。親而離之。曹操曰:以間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曹操曰: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於無筭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 曹操曰:以吾道觀之矣。
作戰篇第二
注 曹操曰:欲戰必先算其費,務因糧於敵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注 曹操曰:馳車,輕車也,駕駟馬;革車,重車也,言萬騎之重。車駕四馬,率三萬軍,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帶甲十萬,士卒數也。
千里饋糧,曹操曰:越境千里。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曹操曰:謂購賞猶在外之也。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曹操曰:鈍,弊也;屈,盡也。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曹操曰: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無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曹操曰:籍,猶賦也。言初賦民,便取勝,不復歸國發兵也。始用糧,後遂因食於敵,還兵入國,不復以糧迎之也。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曹操曰:兵甲戰具,取用於國中,糧食則因敵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曹操曰:軍行已出界,近於師者貪財,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六孫子注作六,簡本作七。;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財殫盡而兵不解,則運糧盡力於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費也。公家之費用孫子注作用,簡本作費。,破車罷疲孫子注作疲,簡本作罷。馬,甲冑矢弩,戟楯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七孫子注作七,簡本作六。曹操曰:丘牛,謂丘邑之牛;大車,乃長轂車也。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秆一石,當吾二十石。
注
曹操曰:,豆稭也;稈,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石乃得一石。
故殺敵者,怒也,曹操曰:威怒以致敵。取敵之利者,貨也。曹操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曹操曰:以車戰能得敵車十乘已上,賞賜之。不言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者賞之,而言賞得者何?言欲開示賞其所得車之卒也。陳陣車之法:五車為隊,僕射一人;十軍為官,卒長一人;車滿十乘,將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別言賜之,欲使將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車十乘已上與敵戰,但取其有功者賞之,其十乘已下,雖一乘獨得,餘九乘皆賞之,所以率進勵士也。而更其旌旗。曹操曰:與吾同也。車雜而乘之,曹操曰:不獨任也。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曹操曰:益己之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注 曹操曰: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也。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 曹操曰:將賢則國安也。
謀攻篇第三
注 曹操曰:欲攻敵,必先謀。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曰:興師深入長驅,拒其都邑,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得之,為次也。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曹操曰:司馬法曰: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全旅為上,破旅次之;曹操曰:五百人為旅。全卒為上,破卒次之;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曹操曰:未戰而敵自屈服。
故上兵伐謀,曹操曰:敵始有謀,伐之易也。其次伐交,曹操曰:交,將合也。其次伐兵,曹操曰:兵形成也。其下攻城。曹操曰:敵國已收其外糧城守,攻之為下也。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曹操曰:修,治也。櫓,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備也。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雲梯之屬。距闉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曹操曰:將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牆,必殺傷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曹操曰:毀滅人國,不久露師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曹操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於天下,則不頓兵挫銳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謂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操所以倍兵圍下邳,生擒呂布也。五則攻之,曹操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倍則分之,曹操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敵則能戰之,曹操曰:己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奇伏以勝之。少則能逃之,曹操曰:高壁堅壘,勿與戰也。不若則能避之。曹操曰:引兵避之也。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曹操曰:將周密,謀不泄也。輔隙則國必弱。曹操曰:形見於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曹操曰:縻,御也。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曹操曰:不得其人也。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曹操曰:引,奪也。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曹操曰:君臣同欲。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曹操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續
孫子孫子兵法春秋 齊 孫武
校對凡例:
一、參考資料為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 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 2010、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文物出版社 1985、銀雀山漢簡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文物出版社 1989,整理電子本。據張海波銀雀山漢墓簡牘集成︻貳︼、︻叄︼文物出版社 2021及其論文及衛松濤之期刊投稿等修訂釋文及標點。
二、殘缺內容難以判斷者,以□表示猜想文字,以■表示實有字而無法隸定;可隸定卻無法輸入,亦以■表示。
三、擬補之殘文加灰框標示,擬補之缺文加紅框標示。殘缺內容字數難以估計者,以……作標示。
四、異體字下以小字標示正體字。
參考版本
原本: 十家孫子會注 宋史 藝文志 南宋 吉天保 輯 1131-1161
底本:宋本 十一家注孫子 南宋 吉天保 中華書局影印本 1961
底本: 孫子 平津館本 重校刻 清 光緒三年 浙江書局 1877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藏
竹簡本: 銀雀山漢墓竹簡抄本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 1976
載銀雀山漢墓竹簡︻壹︼ 文物出版社 1985
載銀雀山漢墓竹簡︻貳︼ 文物出版社 2010
銀雀山漢簡釋文吳九龍 文物出版社 1985
殘簡: 大通上孫家寨漢簡 青海大通上孫家寨 漢簡殘片 載自文物 1981
晉殘本: 六朝鈔本舊注孫子 新彊吐峪溝 斷片 載自孫子集成 齊魯書社 1993
治要本: 魏武帝註孫子 載自唐 群書治要 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本 1967
曹註本: 宋本 魏武帝註孫子 清 平津館刊 顧千里摹本 載自孫子集成 齊魯書社 1993
武經本: 宋本 武經七書 北宋 元豐年間 朱服 輯 上海涵芬樓景印中華學藝社借照 東京岩崎氏靜嘉堂藏本 載自孫子集成 齊魯書社 1993
四庫本: 孫子兵法 載自文淵閣四庫全書 兵部類 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1983
孫校本: 孫子十家註 孫星衍校本 清 嘉慶二年 兗州觀察署刊本 1797
櫻田本: 古文孫子 日 櫻田迪 家藏抄本 服部千春孫子兵法新校 1997 附
書目
校注
魏武帝注孫子 又稱孫子略解、孫子注 曹操 注 清平津館刊 顧千里摹本
武經七書 北宋 元豐年間 朱服 輯 上海涵芬樓景印中華學藝社借照 東京岩崎氏靜嘉堂藏本
十家孫子會注 宋史 藝文志 南宋 吉天保 輯
宋本 十一家注孫子 中華書局影印本 1961
孫子參同 明 李贄 評注 閔于忱 輯
孫子古本研究 李零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評釋
孫子章句訓義 錢基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吳孫子發微 李零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孫子兵法譯注 按孫子譯注補入曹操注 郭化若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工具書
孫子集成 按謝祥皓 劉申寧 輯 濟南齊魯書社 1993
孫子兵學大典 按邱復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編者案:因電子檔每頁字碼過大,於不同裝置上或有缺漏、跳段、格式錯置等技術問題。
如見狀,煩請轉告開發人員,將盡力解決,以備妥善,方便後學。